全品类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务商
m6米乐官网入口打造中国安全食品供应链知名品牌
全国服
务热线
400-030-0090
田野营招募: 揭秘海南黎族食物系统背后的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25-03-02 20:13:22 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
在约6000个粮食作物品种中,仅有不到200种为全球粮食产量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其中仅9个品种就贡献了66%的作物总产量。“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障全球食物供应保障,支持健康和营养的膳食,改善农村生计,并能增强居民和社区的抵御风险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能力。
在当今全球食物系统亟待转型背景下,2022年2月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活动于良食线上平台发起,目前已招募超过两百名各族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动,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收集本地传统食材,并发起两次传统食材与民族文化写作营,景迈山线下科考调查,新疆牧民传统食物系统田野调查等活动,撰写超过十万字的文本内容,网上获得上百万流量关注,并在良食公众号平台发布。
少数民族传统食材项目已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世界食物论坛,亚洲食学论坛、联合国粮农组织原住民食物系统研讨会等诸多国际会议上广受好评,也受邀参与多个艺术展览。
各民族、部落的传统食物和当地ECO中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共同成就了民间丰富的食物文化知识宝库。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地带记录了大量的案例。
然而,目前,对于海南山地黎族的食物多样性研究依然欠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岛民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慢性病的影响。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也影响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海南的地理气候,也和很多太平洋或者东南亚国家的的地理气候极其接近。
因此,调研海南岛山区的生活不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海南黎族的传统食物和生活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解其他海洋岛屿的生活方式。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源远流长。乐东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属于珠崖郡。乐东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包括黎族、汉族和苗族。黎族是当地的主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如黎族棉纺织技艺和麻纺织工艺。
乐东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到31℃之间,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乐东县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境内有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和佳西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孕育了大片热带季节性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尖峰岭森林ECO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乐东县,专注于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
学科方向:民族学、(民族)医学、生物学、公共健康、营养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学、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等。
本次活动分成两部分。首先会在六月份由导师进行关于食物研究,营养健康,社会行为学理论,科考调查,民族植物学,海南民俗与饮食文化的线上培训。线下内容有一天的民族文化探索课程,以及六天的调研实践。
田野营成员将分组通过科考调查(参与观察、访谈、问卷、拍摄等跨学科方式)了解乐东县黎族的传统食物和相关烹调方法,文化含义,医学效果以及背后的哲学基础,传统信仰和生态观。在科考调查中,学员将被分成三组,分别由三位导师带队完成调研项目,并产出不同的成果(详见导师介绍)。
本次调研活动将和海南省乐东县在地文化保育机构,中国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基金会良食行动平台等多家知名机构合作。
2025年7月1-8日 线下调研(时间暂定,可根据报名人员情况做微调)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与行为健康学(公共健康学院),食物研究(历史与文化研究学院)博士。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商业和信息传播渠道对于世界原住民营养与传统食物系统影响,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相关传统医学,烹调方式,祭祀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和社会化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食物系统教育以获得公共影响力。
王泽远是国际营养学会(IUNS)原住民和传统食物系统和营养行动组的成员,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原住民食物系统全球中心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专家,世界食物论坛”变革性研究行动”获奖者,参与多部FAO白皮书撰写。
王泽远导师将主要负责食物营养和文化含义部分,小组产出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产出周期可能较长)。
生于雪峰山脚,长于西子湖畔的苗族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植物学创新团队在读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学士。目前在国家留基委资助下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研究北美五大湖区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和世界营养学会共同筹备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传统食物系统论坛。
曾就职于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社区保护地项目,负责龙脑香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级)广西青梅的就地保护,在喀斯特山地壮族社区民族植物学科考营中担任调查领队,有着非常丰富的科考调查经验。关注植物多样性,以及与植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生态知识。持续探索植物人文写作,某书平台获浏览量20w+。
山矾导师主要负责植物人文写作, 将和学生共同完成相关作品,并发表在“何以为食”公众号和其他中英文相关新闻媒体平台。
浙江农林大学生物学硕士在读。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传统饮食(药食同源)文化,“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活动“优秀志愿者,参与景迈山科考营项目植物分类鉴定工作,参与指导本科生野外实习超100人次。主要指导学生对实习基地植物进行识别鉴定,采集与制作标本等。和世界营养学会共同筹备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传统食物系统论坛。
曾裕学导师主要负责植物识别和生态学考察,主要将和学生从植物学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完成调研报告,并发表在相关公众号和其他中英文相关平台。
简艺先生是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起人、主任。良食基金成立于2017年,专注推动健康、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简艺先生也是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行动轨道二核心领导成员,并且代表行动轨道二与其他行动轨道的代表共同领导“食物治理”行动领域的工作。
曾有15年以上在世界五百强及多家跨国公司负责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经验。在亿滋国际的大宗商品和战略采购国际团队负责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策划和实施的工作;在卡夫食品和吉百利负责亚太道德采购项目,在公司的供应链中建立了负责任采购的机制;在阿迪达斯中国担任社会和环境事务经理。加入良食前,她曾在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工作,成功推进了农场动物福利项目在中国的落地和实施。近年来,带领良食团队,热情参加全球合作,致力于从消费端推动中国食物系统向健康可持续转型的实践。
前媒体人、非虚构作家、策展人,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策划总监。历任兼任IFChina青原色首席故事官,及万村写作计划、影响力叙事学院等项目联合发起人。拥有超过十年公益、媒体、艺术、社区、写作等跨领域工作经验,他创立的议题叙事写作营影响了3000+华人。
独立纪录片导演,荷兰莱顿大学人类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本科。
研究兴趣是萨满信仰、人与植物关系、多媒介艺术表达、原住民食物系统。曾于呼伦贝尔、青岛渔村、云南西双版纳、普洱景迈山等多地进行科考调研,关注蒙古族布里亚特部落、鄂温克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多民族文化,摄有纪录片《娜荷芽的婚礼》《蒙古族食物志》,以及多物种人类学纪录片《三个世界:乔木、草木和芭蕉叶》。最近在探索人类与多物种关系,以及植物音乐、视觉影像等多媒介呈现形式。良食中国行动平台“少数民族传统食物写作营”发起者与导师之一、“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活动”优秀志愿者。
新疆伊犁的少数民族姑娘(柯尔克孜族+回族),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农业硕士在读,PDT食物小站伙伴。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系本科,曾在CSA社会生态农业联盟短期实习,关注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生态农业和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议题,日常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良食中国行动平台“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活动”、“少数民族传统食物写作营”发起者与观察员之一。
纪录片工作者、电台主持人。2012年起在美国系统学习西方故事架构体系,之后进入纽约电影学院工作坊,华盛顿纪录片视觉编剧协会进修,希望有机会能够运用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来讲述中国故事。
拍摄选题集中在部落原住民艺术及其社群文化,自2013起,长达十年,以观察中国衝浪文化植根為载体,详细观察记录了海南岛黎汉混居以渔猎為生的岛屿村落其发展与演变,尔后更加深入偏远黎族村落,拍摄纪录了仅存的最后一代黎族文面女。个人其他纪录片作品,还包括指导拍摄了云南的布朗族、纳西族及白族影像人类学短片。
参加国际顶尖学术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会议的机会(产生项目费用需自理)
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世界食物论坛等相关活动的机会(产生项目费用需自理)
由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授予的研学证书/志愿者证书 项目研究员(1-2年)
费用包含:营期间的交通、住宿、餐饮、保险;导师辅导费、摄影费用、证书费、标本制作费、作品传播费等。
费用不包含:往返乐东县的费用和科考营期间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另外的费用自理。
“良食-中国行动平台”是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发起的。绿发会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良食基金是绿发会的专项基金,通过组织实践案例征集、行业交流对话和发起合作项目,连接和赋能利益相关方,推动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体系发展。其创新性在于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营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性目标的协同增效。该平台是中国首个专注于食物系统转型的综合性平台,由良食基金发起,旨在推动食物系统的全面变革。
游猪教育是一家提供可持续发展议题国际影响力解决方案的咨询机构,始终致力于推动价值议题实现破圈。我们依托哈佛大学公共领导力理论框架,研发影响力破圈方法论,并借助联合国合作平台项目,向青年提供价值学习、社会问题对话、数字技能培养等创新型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匹配顶级社会创新导师,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全球性视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领袖。